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广东紧紧围绕产业布局优化技能人才结构,推动广东技工与广东制造共同成长,加快建设一支宏大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大军。目前,全省技能人才总量达1804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602万人,占比33.4%,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人才支撑。
“我省坚持以产业需求为根本导向,把技能人才工作作为产业发展的‘先手棋’,推动各种资源要素向技能人才工作领域集聚。”省人社厅有关负责人说,今后将围绕我省战略性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联合有关部门推动实施产业技能根基工程,建立以产业岗位标准为引领、以院校学生和教学资源为基础、以职业技能等级评价为纽带的“产教评”融合技能生态链,实现产业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各方共建、共评、共治、共享、共生发展。同时,把技工院校、培训机构和企业作为主要培育载体,不断提升技能人才培养的规模和质量。
全省148所技工院校在校生63.4万人,人数在全国占比达1/7,招生实现“六年连增”。专业设置上,我省面向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建设233个省级重点专业和50个特色专业,还与西门子、华为、格力等10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合作培养技能人才。
“坚持产教融合,是培养一流技能人才的关键。我们和200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开展深度校企合作,更加精准培养产业急需的人才。”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党委书记冯为远说。数据显示,广东技工院校招生人数、应届毕业生就业率、技能大赛等9项主要指标居全国第一,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誉为全国技工教育的“一面旗帜”。
不仅“主阵地”作用突出,广东技能培训多元化主体也为人才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2019—2021年,全省开展各类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415万人次,培训规模位居全国首位。我省还聚焦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深入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截至目前,“三项工程”累计培训855万人次,带动就业创业282万人次,实现“小切口”推动“大变化”。
同时,广东发挥技能人才评价“指挥棒”功能,深入推进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我省引导用人主体在技能人才评价中唱‘主角’,建立了行业、企业、院校广泛参与、共商共建共评共治的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广东省职业技能服务指导中心主任叶磊说。截至今年8月底,我省累计有104.24万人次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拥有2218家职业技能等级评价机构,包括1661家企业、269家院校和288家社会培训评价组织。
“上技校人生一样出彩。国家及省特别重视我们技能青年,这让我感到鼓舞,更加坚定走这条路。”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原型制作项目冠军许思路说。而省机械技师学院张志坤、张志斌兄弟分别获第43、44届世界技能大赛金牌后,成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最年轻专家。
自2011年参加第41届世界技能大赛起,十年间广东所获金牌数、奖牌数均居全国第一。同时,广东不断开展竞赛成果转化、标准优化、推广运用等工作,加快构建以世赛为龙头、国赛为主体、省赛为基础的职业技能竞赛体系,竞赛带动效应越来越强,企业、行业岗位技能比武练兵蓬勃开展,企业直接与参赛选手对接签约。
下一步,广东将紧紧围绕产业集群发展需求,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作出广东贡献。
■对话
“银翼卫士”刘明德:
希望更多年轻人热爱技能、投身技能
焊枪、销子、定位夹具……数十种工具整齐排开,飞机附件维修工程师们正娴熟地运用工具拆卸零件,仿佛在进行一场精密的手术,这是“刘明德劳模(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每天的日常。平日里,“南粤工匠”刘明德在这里带着团队成员分析飞机附件故障、钻研各类航空器附件的维修技术。在这里诞生的不少技术成果,实现了我国航空器附件维修行业多项“零的突破”。
目前担任广州飞机维修工程有限公司附件业务中心总监的刘明德被誉为“银翼卫士”。作为我国顶级飞机附件维修工程师,他扎根航空器附件维修领域近40年,助力我国航空器附件维修行业走出一条自主创新之路。
“技能人才是我国迈向制造强国的重要基础,希望更多年轻人学习技能、热爱技能、投身技能,既为国家作贡献也能成就自己。”刘明德说。
多数航空器附件维修辅助工具
实现自主生产
南方日报:您扎根航空器附件维修领域几十载,这些年我国在该领域有什么变化?
刘明德:我刚入行时,我国的飞机附件维修能力有限,飞机附件只能送到国外检修,投入大、周期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迫在眉睫。但是,当时我国在附件维修方面没有可以参考的标准,我们只能摸索前进,一遍又一遍地将维修后的零部件装上飞机进行测试,有问题再拆下,就这样不断尝试,推动行业一点一点前进。
当年,我们连维修的辅助工具都依赖进口,这些小工具很简单,却价格惊人。比如一个简单的销子,就要一两千美金,是当时我们一年的工资。我们就从辅助工具开始自行研制,到逐渐开始研发维修关键设备和原创技术。
如今,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绝大多数航空器附件维修的辅助工具都已实现自主生产,光是我们团队已经制造了几万件辅助工具。同时我们研发的设备技术越来越复杂,智能程度也越来越高。
南方日报:您和团队近几年有哪些新的突破?
刘明德:由于民航客机绝大多数附件和航材十分昂贵,国外原厂传统维修方式给航企带来很高的维修成本,因此,近几年我们团队在飞机附件的深度维修技术及工艺上加大了研发投入。通过深度维修工艺的实施最高可节约90%的成本,现在我们有深度维修项目超360项,年应用次数约1800次,每年节省换件成本约3500万元。
我们的技术不仅实现了我国在航空附件维修领域的突破,还拿到了全球的“通行证”,目前所有我们放行的附件,都拿到了中国民用航空局、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和欧洲航空安全局的标签数据,这意味着我们维修的附件可以在世界范围内使用,我们也会帮全球的航空公司维修飞机零部件,已有上百家国内外客户。
近期,我们就要搬迁到新厂区,新厂区会设置专门的电子电气研发室和机械研发室,进一步加大创新项目的研究力度、加快成果产出速度;同时,新厂区还将配套投入自动化设备,飞机热交换器维修和喷漆等特种工艺作业也将由传统维修模式转变为流水线作业模式,降低人员劳动强度、提高产出效率。
鼓励更多青年投身技能行业
南方日报:您如何理解工匠精神?
刘明德:我把我们的工作理解为“飞机医生”,飞机零部件是不会说话的“病人”,我们要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和飞机实现交流,从而“对症下药”。
飞机附件维修是确保飞行安全的重要保障基础,比如飞机的燃调设备,就好像起动机的心脏,一旦出现问题,后果不堪设想。因此飞机的各项零件设备都容不得半点马虎,我们从业者必须对工作严格要求,追求极致和完美,不断提高完善水平,以保证产品质量和100%的合格率。
此外,飞机机型的迭代很快,可能一个机型还没摸透,就有新机型投入使用。每一个新机型投入使用,对于维修者来说,都是一次新的开始。因此我们必须不停地学习,一天不学习,就可能落伍了。
不断追求完美,终身学习不辍,在我看来这就是一种工匠精神。我国航空事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缩短了和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差距,但仍需要继续保持追赶。飞机维修要想进步,必须要将工匠精神发挥到极致,需要一代又一代技能人才持续改进。作为从业者,永远要有“下次做得更好”的心态,更不能浮躁,要用心做好一件事。
南方日报:作为“南粤工匠”,您和团队在培养技能人才方面有哪些举措?
刘明德:2016年,“刘明德劳模(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成立,我们工作室坚持“师徒传帮带”制度和“精益管理”理念,以传统“师傅带徒弟”的模式言传身教,将我们过去几十年积累下的经验沉淀巩固下来,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传承下去。
同时,我们还创新培训机制,不仅有内部专业的培训课程,还会定期送员工外出培训,比如与部件OEM原厂合作开展外部培训、推荐优秀工程技术人才参加广东省创新工程师培训班等,保证员工的技能跟上行业发展。此外,工作室也有相应的奖励机制,会根据项目的创新点,考虑其创新价值提升情况,按项目给予一定的奖金奖励。
这几年“广东技工”工程也极大地推动了技能人才培养,吸引了更多年轻人投身技能行业。政府为技能人才搭建了更大更好的平台,拓宽技能人才发展通道,让技能人才能够获得更多的社会认同,这对于留住技能人才,推动其扎根产业长期发展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