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吸引各国人才
国家特聘专家证书颁发现场
——12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会见在华工作的外国专家代表。
——12月10日,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上,中国政府首次向外国专家发放国家特聘专家证书。
——12月12日,中国“绿卡”政策放宽的消息向社会公布。
中国政府将以更加积极的态度,主动参与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
重视国外智力
12月10日,在深圳举行的第11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开幕式上,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知名专家、意大利帕多瓦大学教授布鲁诺·布里斯杰拉满心欢喜,从中组部副部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手中接过国家特聘专家证书。
这是中国政府第一次向外国专家颁发国家特聘专家证书,和布里斯杰拉一起获得这个证书的一共有42名外国专家,他们都是“外专千人计划”的入选者。
“外专千人计划”全称是“千人计划”中的高层次外国专家项目,面向非华裔外国专家,目前重点引进长期项目专家,即至少连续来华工作3年,每年不少于9个月。截至2012年12月10日,共有94名外国专家入选。
“‘外专千人计划’目标是围绕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的需求,利用10年左右的时间,引进500至1000名高层次外国专家,每年引进50至100名。”国家外国专家局局长张建国说,“‘外专千人计划’重点是引进一批能够推动关键领域突破、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促进新兴学科建设的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引进一批重点领域国际化创新团队,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的国外智力支持。”
改革开放以来,来中国工作的外国专家从最初的每年不足1万人次,上升到2011年的近53万人次,外国专家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支生力军。“目前这批国际著名专家、新技术领军人才通过‘外专千人计划’,在中国找到发挥才智的舞台,更为推动中国迈入世界科技发展的快车道作出了突出贡献。”张建国认为,“吸引和支持更多外籍高层次人才来华创新创业,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国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
开放中国机会
12月12日,中国“绿卡”政策放宽的消息向社会公布。这让众多在华工作或者渴望来华工作的外籍人士无比欢欣。
在中科院化学所工作的威克姆·雅各布在中国工作多年,并娶妻生子。由于外籍身份,他不仅每年要重办签证和外籍专家证,还要为儿子未来的教育和医疗问题烦恼。无独有偶,在中科院动物所工作的皮尔·约翰·阿尔斯特罗姆则一直因为孩子在中国上国际学校的费用头痛。他们注意到此次关于绿卡政策的调整,不仅放宽了绿卡申请的条件,而且首次明确持“绿卡”人员可凭“绿卡”办理社保,其子女可在居住地接受义务教育。这个消息显然成为他们在华长期工作的一颗定心丸。
近年来,我国“千人计划”红红火火,而以能长久留住人才的“绿卡”制度而言,目前美国每年会发放100多万张绿卡,而2011年以前中国绿卡年均发放量仅为248张,差异无法回避。然而,面对当前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全球性问题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多年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通过“绿卡”在全球吸纳了大批顶尖人才,连一向坚守“非移民国家”的英国、德国等国家也在近年向外籍人才颁发了“绿卡”。
当今世界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中国“绿卡”政策的适时完善,无疑为我国积极应对国际人才竞争,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引进机制,营造良好的外籍人才工作生活环境提供了政策保障。
“这不仅是国际交流的需要,也是一个国家实力的显示。”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指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势头强劲,中国梦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复兴梦,更是世界经济的复苏梦,中国市场的巨大机会,对世界范围内的人才来说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中国“绿卡”,必将成为世界一流人才圆梦中国的通行证。
展现大国胸襟
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外国专家们功不可没。十八大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的第一场外事活动,就是在北京会见在华工作的外国专家代表。
在华工作的外国专家们都注意到,习总书记的讲话谈到了对外开放的重要性,并指出我们的事业是同世界各国合作共赢的事业,中国是个负责任国家,我们要努力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同时也要处理好中国和外部世界的关系,既争取更加有利的外部环境,也努力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他们认为,这表明了中国领导人更加开放的世界眼光。他们在华工作生活的经历,也印证了中国不仅是合作共赢的积极倡导者,更是合作共赢的切实践行者。
“广纳天下英才,彰显了我们为世界一流人才提供中国舞台的胸怀。”欧美同学会副会长、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辉耀说,国际人才交流事业推动了世界各国合作共赢,放眼世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各国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不断加深,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中国吸纳国际人才,扎实推进同各国的务实合作,坚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是在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外国专家局局长张建国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宣示了中国政府将继续坚持走改革开放道路的坚定信心,为我们深入开展国际人才交流与合作发出了最强音。
王辉耀指出,对于积极引进人才的中国而言,今后应在相关的科技体制、社会体制等方面下大功夫,作出积极的改革,以能激励人才、产生创新的制度,真正引进并留住人才。(本报记者 罗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