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专业人才评价工作网 >> 人才政策 >> 浏览文章
 
四川出台人才新政服务全面创新改革
www.chrdc.cn   2016年08月02日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允许用人单位采取特设岗位、人才专项编制、组团招才直接考核招聘等特殊政策,实现精准引才

  选择30所高等学校,试点大学生创业导师制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

  建立高科技人才项目会商、创业项目和金融资本对接、创投资本接力扶持“三个机制”

  近日,四川省出台《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全面创新改革驱动转型发展的实施意见》,从改革完善人才引进聚集、培养开发、评价激励、流动配置机制和人才管理体制入手,提出若干改革举措和突破政策,为四川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建设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提供人才支撑。

  根据意见,该省将深入实施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千人计划”“天府高端引智计划”“留学人员回国服务四川计划”等重大引才工程,对来川创新创业的高端人才及团队,最高可给予500万元一次性资助;对顶尖团队具有重大产业化前景的战略发展项目,最高可给予5000万元综合资助。扩大外籍高层次人才在口岸和境内申请办理R字签证的范围,变“在驻外使领馆办理签证”为“抵达口岸办理签证”,允许持非R字签证来川的变更为R字签证。完善外国人就业向永久居留转化的途径,开辟永久居留证申报渠道绿色通道。允许用人单位采取特设岗位、人才专项编制、组团招才直接考核招聘等特殊政策,实现精准引才。鼓励采取年薪制、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等方式引进高层次人才,所需薪酬计入当年单位工资总额,不作为工资总额基数。

  该省将以经营型、科技型、成长型企业家为重点,实施开放式、个性化、精准化的培训,培养造就一批创新型企业家队伍。实施科技创新创业苗子、杰出青年科技人才、科技创业领军人才、科技创新研究团队培养支持计划,梯次培养开发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一体的培养模式,以订单式和企业新型学徒制、现代学徒制等方式培养技能人才。选择30所高等学校开展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试点,推行大学生创业导师制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加大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力度,允许在川高等学校大学生休学创业,促进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

  该省还将完善人才分类评价标准和方式,强化创新实践能力评价,建立以能力、实绩和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不将论文等作为评价应用型人才的限制性条件。开辟海外引进人才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人才职称评审绿色通道,允许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的国外专业工作经历、学术或专业技术贡献,作为参评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依据。下放高级职称评审权,对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不作统一要求。赋予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自主权,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试点,将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的收益按不低于70%的比例划归成果完成人及其团队所有,支持事业单位担任领导职务科技人才在川转化科技成果并按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相关转化收益。科研人员面向企业和社会承担科研项目所获收益,由个人及其团队支配;国有企事业单位对职务发明完成人、科技成果转化完成人及其团队的奖励,计入当年单位工资总额,不作为工资总额基数。

  畅通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各方面人才流动渠道。允许科技人员到科技型企业兼任技术顾问并按规定获得报酬;支持科技人员带科研项目和成果到企业开展创新活动或离岗在川创办领办企业,3年内可保留人事关系;允许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设立一定比例流动岗位,吸引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和企业科技人才担任兼职教授或创业导师;推动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与省内外发达地区、企事业单位建立对口帮扶关系,鼓励科技人员到基层和一线开展技术推广和智力服务。支持在川高校设立国防科技学院和国防科技专业,与军工单位共建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公共实训基地等人才培养平台;依托重点园区建设一批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吸引军工单位和中央驻川单位科技人才从事科技创办领办高新技术企业。

  建立政府人才管理服务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推进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三项改革”,扩大用人单位用人自主权。修订科技进步条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制定人力资源市场条例、人才开发促进条例、校企合作办学促进办法等地方性法规或政府规章,构建促进和保障人才发展的法规体系。以成德绵为中心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产业,探索政府购买人力资源服务新机制。整合各部门服务资源,建设“四川省人才之家”,为优秀人才来川创新创业提供优质服务。支持成都高新区、绵阳科技城推广应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中关村先行先试政策,开展技术移民、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在川高校符合四川省产业发展需要的外国留学生毕业后直接留川就业“三项试点”。完善党委联系专家、专家决策咨询、国情省情考察研修“三项制度”,增强向心力和凝聚力;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产业技术研究院,探索建设“环高校知识经济圈”,促进创新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无缝对接;建立高科技人才项目会商、创业项目和金融资本对接、创投资本接力扶持“三个机制”,更好支持各类人才创新创业。


 相关链接

 

 

 
 

   
 
中国人才有限公司云提供计算服务 已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