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领会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精神
编制按:
本文从教育着眼,阐述了对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观点。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对教育事业发展和改革进行了新的全面部署,充分体现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新的历史起点谋划教育发展的战略思路,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对教育事业更好地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党的十七大报告不仅在社会建设部分把教育问题摆在首位,而且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党的建设等其他部分也对教育相关的使命和任务进行了多方面阐述,形成了许多新的战略思路和方针政策,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从“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到“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再到“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可以看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是以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一以贯之、与时俱进的战略思路
1 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长期战略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始终把发展教育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战略方针。邓小平同志曾深刻指出:“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他高瞻远瞩地确立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指导方针。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继续高度重视教育,从党的十四大起就反复强调:“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党的十六大报告又把教育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中。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确立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多次中央全会的文件都明确提出优先发展教育的要求。特别是胡锦涛总书记在2006年8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和2007年8月31日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指出,“当今世界,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中国的未来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归根结底靠人才,人才培养的基础在教育”。他还深刻地指出:“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人力资源保证。”要求各级党委政府“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财力支持教育事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要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要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这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教育发展的新部署奠定了坚实基础。
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跨越式发展。2006年,全国的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初中、高中和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9.3%、97%、59.8%、22%的历史最好水平;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达到98%,其中西部为96%;青壮年文盲率控制在4%以内;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发展态势良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程度快速提高,职业教育有了很大发展,每年有近500万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新增劳动力文化素质明显增强;高等教育迈入大众化阶段,2500万人的学生规模居世界第一,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不断进展,高校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全面展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一步加强;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等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教师队伍素质不断提高,财政教育经费逐年增加,助学体系基本形成,非义务教育阶段成本分担、多渠道筹措经费的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继续教育、民办教育发展势头良好,教育信息化建设深入推进,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明显改善;国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15岁以上人口和新增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达到8.5年以上和10.5年左右,总人口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数增加到7000万左右。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的辉煌成就,我国拥有世界最大的受教育人口群,教育普及程度接近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顺应了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迫切需求,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持。从“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到“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再到“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可以看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是以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一以贯之、与时俱进的战略思路。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重申十六大报告有关教育发展目标任务的基础上,把优先发展教育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这一新的更高要求紧密地联系起来,集中反映了党中央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加快教育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的坚定信心。相比教育以往取得的成就而言,要把我国这样的发展中人口大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面临的挑战更加复杂,任务将更为艰巨。我国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还要同“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进程相互衔接,势必需要全党全社会共同不懈的奋斗,需要政府和教育系统付出更加艰辛的努力。因此,我们应该从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和民族前途命运出发,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党的十七大关于新世纪新阶段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定位,努力把党中央的重大教育决策化为政府、学校和社会的高度共识和具体行动。[NextPage]
实施素质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全民族全社会共同的事业
2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是新的发展阶段教育工作始终坚持的主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发展生产力的终极目标,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级形态,是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和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共生。按照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报告的精神,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将定位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是最能够体现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精神的崇高事业,所谓“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就在于“教育是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途径,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工程”。纵观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不同时期党的教育方针的演进,既是与时俱进地完善教育的宗旨与使命的过程,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促使教育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要求的过程。进入21世纪,党的十六大报告全面阐述了教育方针的要义:“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与胡锦涛总书记近年来对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一贯要求是密切相联的。
实施素质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的重要环节之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于1999年发布,对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提出了明确要求。从此,素质教育观念进入国家重大政策范畴,各地进行了多方面的积极探索和相关改革。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陆续发布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文件。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强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增强学生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要激发学生发展的内在动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些为党的十七大报告有关思想道德建设和素质教育的内容定下了基调。
实施素质教育,是全民族全社会共同的事业。从全局看,当前实施素质教育进入了国家推进、重点突破、全面展开的过程之中,不仅涉及教育各个阶段和领域,更涉及文化传统、经济发展、社会结构、用人制度等方方面面。因此,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形成全社会推进素质教育的强大合力和良好环境。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特别是提出“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政策措施,直接涉及两亿多在校学生。这不仅是党政部门和学校系统的重要任务,家长和社会各界也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不仅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还要注重发挥学习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国家教育政策层面,应当始终把素质教育作为主题,在各个领域和环节中全面进行部署,使全社会都能积极支持素质教育,让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协调,融为一体。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打造更高质量的教育,高质量教育的关键在高素质的教师。如果说多年来各地把主要精力放在学校建设上,创造条件使青少年儿童有学上,今后的主要精力则需要放在提高教育质量上,而提高质量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师队伍。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的要求,我们需要把教师队伍建设摆在教育工作极为重要的位置,采取一切有利的政策措施,完善人事分配制度和培训进修制度,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吸引德才兼备的优秀青年进入教师队伍,建设一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尤其是采取多种政策举措,尽快提升农村教师的育人素质和教学水平。
实施素质教育,还需要与“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和学习型社会建设联系在一起。应该说,关于教育现代化的理念,从党中央和国务院1993年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倡导以来,许多地区一直在探索实践。这次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明确地加以阐述,充分反映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教育现代化的高度期望,也是向教育系统和社会各界提出的更高要求。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分区规划、分步实施,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加大对西部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教育的支持力度,促进东、中、西部地区教育协调发展。从长远角度来看,实施素质教育,还必须依靠“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适应人们的谋生就业和持续发展的需求,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强调打牢基础、学以致用,实行弹性学习制度,创造和拓展更为多样、宽松、灵活的学习机会,使人人有知识,个个有技能,逐步缓解升学竞争压力,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落在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