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北大建校110周年发表的讲话中指出,要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要牢牢把握自己命运、不断开辟美好前景,说到底,必须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尤其必须造就一支庞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拥有7000多万党员的中国共产党,无疑是一个大国、一个大党,但人力资源大国离人力资源强国还有很大距离。从“人力”到“人才”,从“资源”到“资本”的飞跃过程中,还有不少障碍。
神州大地,英雄辈出,代不乏人。而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建立庞大高素质人才队伍,则是系统工程,要看培养是否得力,评价是否合理,选拔是否公平,使用是否得当,流动是否畅通,激励是否有效,保障是否充分,等等。一句话,创造有利于高素质人才成长与发挥才干的环境,具有战略上的意义。
由“第一资源”、“关键性资源”、“根本性资源”的论断可以看出,人才地位在党和国家的战略中日趋强化,这些理念正通过资金投入与制度安排等行动转化为实效。
自2002年5月提出人才强国战略,2003年12月新中国建国以来首次全国人才会议召开,五年已经过去。在此基础上,新一轮征程又开始了。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十七大首次把人才强国战略写入党章,十七大报告对人才工作不仅提出了方向性的要求,还明确提出了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
按照中央要求,切切实实的举措也将在这一两年密集出台。其中大者,当属正在筹备和研究制定中的新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和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纲要。将从宏观上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才工作的关系,从微观处着手于各级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力求在人才培养、评价、选拔、流动、激励、保障等机制建设上取得新突破。
同时,注重培养、吸引各类创新型人才,有关加强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正在研究制定中,引进海外尖端人才团队的工作也在实施;社会工作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区域人才队伍建设将进一步加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已进入更好实施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