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专业人才评价工作网 >> 人才观点 >> 浏览文章
 
人才评价渠道多元化,重实践和贡献找准方向
www.chrdc.cn   2010年07月19日   来源: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7月19日电(记者王倩 常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中国人才发展报告2010》副主编方虹日前就《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多主体、多角度、多形式、分工式的人才评价机制,已在各个行业中出现,人才评价机制走向多元化,对于打破论资排辈、“领导说你行你就行,领导说你不行你就不行”等“规则”起到了重要作用。

  方虹介绍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才评价的渠道逐步增多,“可以通过学历教育筛选评价,也可以通过一些实际工作业绩,还有同行评议、领导推荐、自荐等等”,但这些评价渠道是由各行各业各自在做,宏观上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评价体系。在分类指导的原则下,国家在2003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中提出:“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坚持走群众路线,注重通过实践检验人才。完善人才评价标准,克服人才评价中重学历、资历,轻能力、业绩的倾向。根据德才兼备的要求,从规范职位分类与职业标准入手,建立以业绩为依据,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

  方虹认为,虽然整个评价渠道逐步畅通,出现各种多元化、多形式、多视角的趋势,同时还存在些问题。“比如高校的评价指标体系,也许是为了管理操作上的便捷,追求论文和项目申请数量,变成很多科研单位最重要的考评指标。导致有的高校科研管理部门非常关心SCI,SCI数量比去年提高了多少,排名是多少。如果别的学校有哪个专家教授文章发得多,就会千方百计挖过来,以增加本校的论文统计量,提高大学排名。这样造成的恶果之一就是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事件屡有发生。”方虹说:“评价任何一个老师、一个科研人员就靠SCI这个指标,是有局限性的。比如一个搞农业科学的人才,他就没有SCI,他的成果就是在田地里和实验室实践出来的东西。”

  2010年出台的规划纲要就人才评价工作强调:“建立以岗位职责要求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化、社会化的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完善人才评价标准,克服唯学历、唯论文倾向,对人才不求全责备,注重靠实践和贡献评价人才。改进人才评价方式,拓宽人才评价渠道。把评价人才和发现人才结合起来,坚持在实践和群众中识别人才、发现人才。”

  “这次的人才纲要在人才评价部分突出了实践和贡献,与2003年提出的一些评价指标相比,显然更客观了”,以职位工作分析为依据,以一些关键要素为核心,讲实践和贡献,以业绩考核为标准,通过自我申报,组织考核、群众考核、用人单位考核、中介机构来考核,多元化的评价机制有利于做到不求全责备、不拘一格地评价人才。但是,“在人才评价中方向性的东西虽然搞清楚了,但为实际操作提供参考依据的指标体系还没有完善”,方虹进一步指出,“这其中确实还有很难操作的东西”,要把评价体系中定性的东西定量化,需要注意与实践接轨。以高校的评价指标体系为例,方虹建议尽快出台配套政策将纲要加以落实和细化,让研究人员不再疲于申请项目、不再追逐“研而优则仕”,不再为SCI疯狂。

  方虹认为,在人才评价中既可以借鉴国际上通行的做法,也要有自己的特点。今后的重要方向,就是如何把个别人的评价变成一个机构的评价,要把科学活动和技术活动分开。“还有,要真正改变我们目前的职称评价,职称评定制度”,方虹指出,目前职称评价中的问题比较多,“有些单位可能好一些,有些单位风气要不正的话,论资排辈、人情加分就很厉害了”。


 相关链接

 

 

 
 

   
 
中国人才有限公司云提供计算服务 已认证